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
    杨建辉, 段文斌, 马忠志, 卿宇豪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2): 315-3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5
    摘要 (3155) HTML (0) PDF (1545 KB) (3)

    【视频简介】 随着我们对脾脏免疫、抗感染功能发现和肯定,脾脏良性肿瘤的外科治疗逐渐从全脾切除向脾部分切除发展。脾脏血运丰富,脾部分切除手术难度较大,但术后能保留部分脾脏功能,结合腹腔镜的微创手术方式,可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为控制术中出血,降低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的手术难度,术前评估和术前规划是其中关键,包括准确判断脾门血管,拟切除脾脏相关的出入脾脏血流控制,脾脏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以及整个手术团队对手术方式的认知。本视频分享的是1 例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患者为脾上极巨大囊肿,根据患者术前CT 及血管成像设计手术方式及手术路径,在保留部分脾脏的情况下行腹腔镜下脾上极切除术,在结扎离断出入脾上极的血管后,形成相应的缺血线,阻断脾门后沿缺血线开始切脾。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作为一种保留脾脏的手术方式,为脾脏外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 2.
    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次全切除术
    曾勇超, 唐荣, 李启进, 张震生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3): 490-49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10
    摘要 (1204) HTML (0) PDF (1552 KB) (1)

    【视频简介】 胰头次全切除术是治疗胰头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的术式之一。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需切除胰头、十二指肠、部分胃及胆管,手术创伤大且术后并发症风险高,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次全切除术通过精细解剖胰头与十二指肠间的血管及胆管分支,完整切除胰头病变组织,同时保留十二指肠、胆总管及胃的连续性,既达到根治目的,又最大限度维持消化道生理解剖结构。术中需精准分离胰头与十二指肠共有的血管弓(如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避免损伤胆总管及十二指肠血供,技术难度高,要求术者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操作经验及立体解剖认知。该术式优势显著,可减少术后胰瘘、胆漏风险,降低消化功能障碍及糖尿病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若术中血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十二指肠缺血或胆管损伤,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3.
    “指捏法切肝”治疗严重肝外伤
    于毅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3): 487-48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7
    摘要 (1185) HTML (0) PDF (1568 KB) (1)

    【视频简介】 在基层医院,严重肝外伤是一种致死性疾病,如何提高严重肝外伤的救治成功率,是每位基层普通外科医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采用“指捏法切肝”,在治疗严重肝外伤患者时可以节省切肝的时间,更快地显露肝破裂的创面,为彻底止血提供了一种适合基层医院的肝切除方法。

    本视频第1个手术病例为肝Ⅴ段以及部分肝Ⅵ段为主的肝破裂。该手术采用“指捏法切肝”结合使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切肝手术在5 min左右完成。第2个手术病例为经典的5级肝外伤,合并下腔静脉及肝右、肝中静脉破裂,肝脏Ⅶ及Ⅷ段创伤性破裂,胆囊撕脱,予行下腔静脉修补及肝Ⅶ+Ⅷ段切除,肝中静脉修补,并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两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本视频2例手术病例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以直观感受“指捏法切肝”。总之,“指捏法切肝”可进一步加快切肝速度,提高严重肝外伤抢救成功率。

  • 4.
    腹腔镜胆囊切除+超细胆道镜经胆囊颈管胆道探查术
    蒋林哲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5): 803-80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15
    摘要 (1140) HTML (0) PDF (613 KB) (1)

    我国胆石病的发病率约为7%~10%,而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发病率更高达10%~20%。随着内镜技术的日益成熟,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手段逐渐多元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目前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主要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取石+胆囊切除术,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等。这些技术各有优势,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国外学者于1992年详细报道了腹腔镜经胆囊颈管胆总管探查术,该术式巧妙利用胆囊颈管这一天然通道进行取石,不仅避免了长期留置T管带来的不便和胆汁流失,还降低了胆道缝合后发生胆漏和胆管狭窄的风险,保留了Oddi括约肌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显著减少了手术创伤,加速了患者康复,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值得一提的是,超细胆道镜凭借其纤细的镜身能顺畅地经胆囊颈管进入胆总管,不易损伤胆管壁,更适用于胆总管直径小于5 mm,不适宜行常规胆道镜操作的患者,以及术中怀疑胆囊颈管结石落入胆总管需要探查胆道等患者,较其他术式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5.
    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
    黄国兵, 何翔, 林超群, 王志华, 刘军, 范应方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4, 13 (06): 898-89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4.06.024
    摘要 (1113) HTML (0) PDF (11337 KB) (13)
  • 6.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术
    王军华, 王川, 容铭钟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3): 489-48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9
    摘要 (998) HTML (0) PDF (1579 KB) (1)

    【视频简介】 肝内胆管结石又称肝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而难治的胆道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与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蛔虫、华支睾吸虫)、胆汁淤滞、胆管解剖变异、营养不良等有关。结石大部分为含有细菌的棕色胆色素结石,常呈肝段、肝叶分布,但也有多肝段、肝叶结石,多见于肝左外叶及右后叶,这与该肝叶肝管与肝总管汇合的解剖结构致胆汁引流不畅有关。本视频病例为肝内多发结石合并左肝萎缩,胆囊多发结石,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为最常用及有效的方法。术前对患者的肝脏进行全面评估,确定结石的位置和数量以及手术切除的范围。具体手术流程:切除胆囊,通过游离左半肝肝周韧带游离出左半肝,分离第一肝门,显露肝左动脉及门静脉左支,分别予以控制,生物夹双重结扎离断,术中超声确定左半肝手术切线(沿肝中静脉左侧缘), 肝十二指肠韧带预留阻断带,拟控制入肝血流。沿切除线切除左半肝,结扎肝内管道,使用切割闭合器离断左肝管及肝左静脉,切除左半肝;最后创面止血,防止胆漏。

  • 7.
    腹腔镜联合胆道子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
    王庆亮, 党兮, 师凯, 刘波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2): 314-31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4
    摘要 (798) HTML (0) PDF (1540 KB) (1)

    【视频简介】 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胆囊结石发病率不断上升,由此继发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比例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了国民健康。目前,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缺乏指南共识,既可以经十二指肠镜下取石,择期行胆囊切除术,也可以行胆总管探查术。随着微创器械的发展,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临床应用愈加广泛。LTCBDE 利用人体自然管道,同步处理了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避免了胆总管切开后胆管修复的难题,最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可用于术中实时胆道显影,精确识别胆管解剖结构。本视频利用荧光引导,清晰解剖胆囊三角,避免了医源性胆管损伤。通过超细胆道子镜(外径2.8 mm)经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并取出结石,避免了正常胆总管直径切开后需要长时间留置T 管带来的不便。与传统术式相比,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适合临床推广。

  • 8.
    腹腔镜荧光正染S7段肝切除术
    张海雄, 吴显博, 罗发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3): 488-488.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8
    摘要 (790) HTML (0) PDF (1613 KB) (1)

    【视频简介】 肝S7段解剖性肝切除由于其肝蒂深藏于肝脏实质内部,且靠近背侧及头侧,手术难度较大。传统手术要点为精准解剖S7段肝蒂,但容易迷失方向和误伤G5、G6。随着三维重建和ICG荧光导航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逐渐应用于临床。根据《腹腔镜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理论及技术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采用ICG正染法行肝S7段切除。经腹腔镜超声穿刺孔道,采用“一面三点四横指”方法行门静脉穿刺。一面:以左右调节杆中点为瞄准点,以探头杆为垂直平面;三点:皮肤穿刺点、探头穿刺孔及目标门静脉三点成一线;四横指:皮肤穿刺点为距离探头杆垂直平面前方约四横指。使用20 G、21 G PTC针穿刺,穿刺点位于G7肝蒂根部,针尖斜面朝向肝蒂末梢,注入0.025 mg/ml的ICG稀释液2~3 ml,获得肝表面荧光染色范围后,与术前三维重建流域分析形态比对,最后沿荧光界限由足侧向头侧进行肝实质优先断肝,显露S7段肝蒂、肝右静脉、与S6段之间的段间静脉、V7、腔静脉韧带。

  • 9.
    腹腔镜原位前入路解剖性右半肝切除术
    唐晖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4, 13 (06): 900-90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4.06.026
    摘要 (765) HTML (0) PDF (11310 KB) (18)
    【视频简介】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肝脏解剖的不断深入认识,手术流程的不断优化,三维重建及流域分析、Laennec膜、Glisson蒂横断法、荧光染色等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和应用,能量器械的改进以及肝实质离断技巧的进步,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迅速发展,腹腔镜右半肝切除因其解剖结构较容易把控,层面相对清晰,已成为一项标准成熟的术式。本视频病例被诊断为“右肝巨块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于2023年2月26日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原位右半肝+胆囊切除术(原位前入路)”。手术亮点:(1)循Laennec膜分离Gate Ⅳ、Gate Ⅵ,鞘外法分离出右肝蒂并阻断后获得缺血线;(2)循肝中静脉离断肝实质,依次显露肝中静脉各分支、肝中静脉右侧壁、肝右静脉主干等重要解剖标志,安全离断相应脉管后获得充分空间再切割闭合右肝蒂及肝右静脉;(3)原位切除避免过度搬动右肝造成肿瘤挤压破裂;(4)术后快速康复。
  • 10.
    腹腔镜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
    郭兵, 王万里, 何凯, 黄汉生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40-14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1
    摘要 (748) HTML (0) PDF (1306 KB) (2)

    【视频简介】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70%,是胆管癌最常见的类型,由于早期缺乏明显的症状,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了TNM 分期并对不同分期的治疗方式提出了建议。针对于Ⅳ期肝门部胆管癌建议靶向免疫联合治疗;对于Ⅲ期及低级别分期患者,建议手术。手术仍是根治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手段,根治性切除的目标是达到R0 切除。目前肝门部胆管癌的标准术式包括完整肝外胆管切除联合肝大部分切除、根治性淋巴结清扫及胆道重建。因其紧邻第一肝门,毗邻肝动脉、门静脉等重要血管,手术肝切除创面大,需处理的血管及胆管关系复杂,故围手术期手术风险高、技术难度较大,但随着技术的成熟,R0 切除率不断提高,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

  • 11.
    腹腔镜下Ⅲb 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
    魏丽霞, 张安澜, 周宝勇, 李明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41-1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3
    摘要 (583) HTML (0) PDF (1310 KB) (6)

    【视频简介】 随着医疗器械及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手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近年来,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已成为肝胆外科常见的手术方式。肝门部胆管癌肿瘤所在部位血管纵横交错、位置险要、手术难度大,近几年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已有多家中心报道,也逐步得到同行的认可。对于Bismuth 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往往需行联合尾状叶的大范围肝切除,而且需进行高位复杂的胆肠吻合,甚至需要联合受侵血管切除重建,手术难度极大,对术者的要求更高,术者须具备丰富的胆道外科手术经验和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能。本视频展示了腹腔镜下Ⅲb 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完整过程,术中着重展示区域淋巴结的清扫与变异动脉血管的游离与保护,充分体现了3D 腹腔镜在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中的优势。

  • 12.
    腹腔镜解剖性完全左半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癌
    郭兵, 王万里, 何凯, 黄汉生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4): 654-6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11
    摘要 (559) HTML (0) PDF (1378 KB) (1)

    【视频简介】肝内胆管癌(ICC)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ICC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仅次于HCC,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且亚洲人群发病率高于欧美人群,其复杂的疾病特征和预后是ICC治疗面临的极大挑战。2022版NCCN指南、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均建议对早期可切除的ICC行外科手术切除,且外科切除是目前可能治愈ICC唯一的方式,包括不限于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术等,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30%,术后5年复发率约60%~70%。指南建议ICC术中尤其需要注意切缘≥10 mm更能改善患者生存预后,且建议对已明确诊断的ICC常规行淋巴结清扫术,其中淋巴清扫数目≥6枚,清扫范围>12组淋巴结可增加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从而更好地指导预后。本视频展示一例腹腔镜解剖性完全左半肝切除术治疗ICC。

  • 13.
    老年急性胆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4): 491-50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04.001
    摘要 (509) HTML (41) PDF (5860 KB) (429)

    《老年急性胆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由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老年急性胆道感染是老年急腹症中的常见病症,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本共识围绕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估、影像学检查、全身状况评估、抗生素合理应用、重症监护治疗、营养支持、外科治疗以及内镜治疗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推荐意见。本共识着重强调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重视围手术期的多学科协作,旨在为老年急性胆道感染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 14.
    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新辅助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安全性与疗效
    孙志鹏, 束斌, 王良, 黄鑫, 王鹏飞, 李广欣, 王小娟, 黎功, 杨世忠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1): 92-9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017
    摘要 (501) HTML (8) PDF (1169 KB) (23)

    目的

    探讨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新辅助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1 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新辅助治疗的6 例ICC 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 例,女2 例;年龄52~77 岁,中位年龄66 岁。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1.1,将肿瘤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并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不良事件根据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 版进行评估。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

    结果

    新辅助治疗期间疗效达到PR 5 例、SD 1 例。ORR 和DCR 分别为5/6 和6/6。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3 级以上不良反应为1/6。随访期间存活6 例,其中无进展存活5 例。生存分析显示,中位OS 为26.1 个月,中位PFS 为19.0 个月。6 例患者新辅助治疗后R0 切除率为100%,术后1 年总体生存率为100%,无进展生存率为83.3%。

    结论

    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新辅助治疗方案对于ICC 安全性较好,有效性确切。

  • 15.
    中晚期肝癌TACE 联合靶向免疫转化治疗后成功实施ALPPS 的初步经验
    李伟男, 杨刚, 熊永福, 李强, 李敬东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1): 97-10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015
    摘要 (497) HTML (6) PDF (2352 KB) (14)

    目的

    探讨中晚期肝癌TACE 联合靶向免疫转化治疗疗效和经验。

    方法

    患者男,50 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占位”于2021 年6 月12 日入院。入院诊断:原发性肝癌(CNLCⅢa 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结石。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A 级,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COG-PS)评分0 分。初步评估无手术根治切除机会,随即组织多学科诊疗模式(MDT)会诊后采用TACE 联合靶向免疫治疗,方案:仑伐替尼8 mg 每天一次,卡瑞丽珠单抗 200 mg 每两周一次。 经半年靶向免疫治疗和两次TACE 治疗,肿瘤得到明显控制。

    结果

    经积极术前准备,于2022 年1 月27 日行ALPPS-Ⅰ期手术,术式采用腹腔镜下门静脉右支结扎+肝组织离断术+胆囊切除术。于2022 年4 月22 日行腹腔镜下肝右三叶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肝脏病灶区全为凝固性坏死物,坏死组织边缘局灶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及肉芽组织增生,距病灶≥1 cm 及<1 cm 肝组织未见癌,脉管内未见癌栓。随访至2023 年8 月,未见复发转移病灶,门静脉癌栓消失。截至投稿日患者继续使用仑伐替尼+卡瑞丽珠单抗治疗。

    结论

    TACE 联合靶向免疫转化治疗后实施ALPPS 可使部分中晚期肝癌患者获益。

  • 16.
    超微创器械在改良单孔腹腔镜巨大肝囊肿开窗引流及胆囊切除中的应用
    李凯, 陈淋, 苏怀东, 向涵, 张伟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1): 142-1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2
    摘要 (450) HTML (0) PDF (1319 KB) (4)

    【视频简介】 为实现更小的手术创伤、减少患者痛苦,笔者团队自2008 年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至今累计完成经脐单孔腹腔胆囊切除术、单孔腹腔镜半肝切除术、单孔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等单孔腹腔镜手术近2 000 余台。在探索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发现,仅靠脐部手术孔进行手术存在明显的“筷子效应”,导致术区视野受限、操作困难等情况。为解决上述困难,团队自制了一种超微创器械,该器械操作杆从患者上腹部合适位置刺入(不占用腹腔镜通道),在腹腔内完成操作杆与钳头的组装,可对胆囊、肝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牵拉、分离、钳夹等操作,在皮肤表面仅留下横径约1.9 mm 的无需任何处理的伤口。该自制器械初步应用于临床,目前已辅助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超过80 例,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本视频展示超微创器械成功辅助完成单孔腹腔镜巨大肝囊肿开窗引流及胆囊切除术,使单孔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时间接近于常规多孔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且不需要用价格较高的单孔腹腔镜通道,降低了医疗费用。初步应用显示该器械切实可行,后续应用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该器械,有望用于辅助更高难度的单孔腹腔镜手术。

  • 17.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3): 317-337.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03.001
    摘要 (410) HTML (34) PDF (1812 KB) (292)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涉及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临床分型分期、病理学、可切除性评估、围手术期管理、手术抉择、系统治疗以及随访监测等多个环节,是肝胆外科中诊疗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领域之一。为指导我国肝门部胆管癌诊疗更规范、安全、有效地开展,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全国肝门部胆管癌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旨在基于最新临床实践与循证医学原则,提供肝门部胆管癌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方案,以提升诊疗水平并改善患者预后,为我国开展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的外科医师提供科学指导和参考。

  • 18.
    腹腔镜肝Ⅶ+Ⅷ段背侧段切除
    叶劲松, 刘驳强, 柳胜君, 吴浩然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2): 316-316.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06
    摘要 (398) HTML (0) PDF (1530 KB) (2)

    【视频简介】 腹腔镜肝Ⅶ+Ⅷ段背侧段切除术可以认为是在肝Ⅶ段切除基础上的扩大切除术,临床上常应用于肝脏良性病变,如血管瘤、肝囊肿、囊腺瘤等。本视频病例经过术前详细讨论,决定施行腹腔镜肝Ⅶ+Ⅷ段背侧段切除术,并根据术中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扩大切除范围。在术中超声引导下,根据手术计划,对比阻断Ⅶ、Ⅷ段后的血流变化,精准切除病灶,术中证实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非规则肝段切除既满足了完整切除病灶的要求,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肝脏组织,充分体现了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式。该术式对于术者的肝脏解剖理解要求高,需精细的操作及借助超声引导。

  • 19.
    张氏超微创器械辅助单孔腹腔镜左三叶肝切除术
    母德安, 向涵, 苏怀东, 张伟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5, 14 (04): 655-65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5.v12
    摘要 (373) HTML (0) PDF (1378 KB) (1)

    【视频简介】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至今已有50余年,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瘢痕隐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但其缺点和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器械均由脐部置入,难以形成操作三角,器械间相互干扰会影响术中视野和操作。笔者团队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10余年,至今已累计完成各类单孔腹腔镜手术2 000余例,包括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单孔腹腔镜脾部分切除、单孔腹腔镜半肝切除等,积累了丰富的单孔腹腔镜手术经验和操作技巧。本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超微创器械,该器械可在体外完成组装拆卸,解决了目前2、3 mm等微创器械钳头小不能满足临床的痛点,且术后仅在皮肤留下2~3 mm的切口,术后美容效果与常规单孔腹腔镜一致,但可大大减少手术时间和操作难度。本视频展示了该器械辅助单孔腹腔镜左三叶肝切除术的操作过程,使用了2把超微创器械,单个伤口小于3 mm,分别建立锁骨中线左肋缘下、右腋前线肋下。

  • 20.
    ICG荧光导航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
    杨永光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4, 13 (06): 899-89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24.06.025
    摘要 (363) HTML (0) PDF (11259 KB) (20)

阅读排行

更多

AI


AI小编
你好!我是《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AI小编,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吗?